甘肅欣和環境檢測有限責任公司
ADD:蘭州市高新區定連園區國 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
2025年3月18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修訂后的《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》(第39號令),自6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
此次修訂以“壓實主體責任、強化監管效能、嚴懲行業亂象”為核心,直面檢驗檢測行業存在的數據造假、責任虛化、監管滯后等痛點。
欣和檢測作為檢驗檢測行業的專業機構,為您劃重點,深度解析新規的三大核心修訂內容,助您快速把握合規方向!
一、39號令的修訂背景
近年來,我國檢驗檢測行業快速發展,但數據造假、責任虛化、監管滯后等問題頻發,原有法規(2021年版39號令)已無法適應新形勢需求。據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統計,全國因虛假報告被處罰的機構數量較2020年增長35%。在此背景下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修訂后的《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》(總局令第39號)。
二、核心修訂點
1. 主體責任再強化——從形式合規到實質擔責
1). 修訂內容:
新增第六條,..明確檢驗檢測機構的法定代表人、技術負責人、授權簽字人等關鍵崗位的法定職責,要求機構建立內部監督考核機制,規范從業人員行為。
2). 核心變化:
權責清單化:
法定代表人對機構整體合規性負責,需確保資源配置滿足檢測需求。
技術負責人需對檢測方法有效性、設備校準及人員能力審核把關。
授權簽字人需對報告內容終審,承擔“一票否決”責任。
行為約束:
明確禁止關鍵崗位人員同時在多家機構兼職。
新增定期培訓與能力考核要求,確保人員持續勝任。
3). 行業影響:
管理升級壓力:機構需重構崗位職責體系,建立“權責對等”的內部控制機制。
案例警示:2021年湖北某機構因技術負責人未履職導致虛假報告,被吊銷資質并罰款3萬元,新規下類似案件處罰將更嚴厲。
2. 監管機制再升級——從分散監管到屬地穿透
1). 修訂內容:
新增第二十四條,要求縣級以上地方市場監管部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,建立覆蓋“監督檢查、投訴舉報、風險預警”的全流程機制,并強化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抽查力度。
2). 核心變化:
監管下沉:
地方監管部門需制定年度檢查計劃,實施差異化分類監管(高風險機構高頻次檢查,低風險機構減少干擾)。
建立跨部門信息共享機制,違法行為查處情況同步通報行業主管部門。
協同聯動:
推行“信用約束”機制,違規機構將被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,限制參與政府采購和招投標。
3). 行業影響:
合規成本增加:機構需常態化應對突擊檢查,確保檢測流程、原始記錄、設備校準等全鏈條可追溯。
地方實踐參考:重慶市質檢院通過完善質控體系,2023年檢驗檢測質量躍居全國前列,成為合規標桿。
3. 處罰力度再提升——從以教代罰到剛柔并濟
1). 修訂內容:
原第二十四條調整為第二十六條,監管手段擴展為“說服教育、提醒敦促、約談糾正”等非強制性措施,并大幅提高對虛假報告的處罰力度。
2). 核心變化:
虛假報告界定從嚴:
明確“違反強制性標準導致數據錯誤或無法復核”視為虛假報告,直接吊銷資質并處3萬元罰款(原上限為1萬元)。
取消“不實報告”概念,統一歸入“虛假報告”范疇,避免執法模糊。
信用懲戒升級:
嚴重違規機構將被列入失信名單,限制業務拓展。
新增行刑銜接條款,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。
3). 行業警示:
違法成本激增:2021年湖北、廣西等地43家機構因數據造假被通報,新規實施后類似行為將面臨更高罰款和資質吊銷風險。
柔性監管落地:對初次輕微違規以約談整改為主,體現“寬嚴相濟”原則。
新規的出臺標志著檢驗檢測行業從“規模擴張”轉向“質量優先”的新階段。
監管升級,既是挑戰,更是機遇。欣和檢測將始終以專業、高效、創新的服務理念,以新規為指引,持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,為客戶提供更可靠的檢測服務!
|